桥梁“中年危机”如何破?24小时智能监测系统守护通行安全
腰酸背痛、血压偏高、关节磨损……这些困扰随着人们的年龄增长如约而至。但并不是我们突然变得脆弱,而是长年累月的负荷在悄悄透支着健康。桥梁也是如此。当一座桥梁服役二三十年后,它同样会迎来自己的“中年期”。风吹日晒、车流震动、温差变化,每天都在考验着它的“筋骨”。曾经强健的梁体会出现微裂,曾经稳固的桥墩会慢慢沉降。虽然表面看来一切如常,实际上桥梁内部可能早已“疾病缠身”。

桥梁不像人体有感知神经,它的“疾病”有时藏在肉眼难辨的细微变化中。那么,如何才能照顾好这些进入“中年”的桥梁,让它们继续安全服务于城市呢?WITBEE®万宾科技®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提供的监测、预警服务,为这一问题带来了思路。
一、人工无法达到哪些目的?
当桥梁出现病害,管理部门首当其冲为其“诊断”与“治疗”。最常见的做法是定期巡查与专项检测,如巡查人员沿桥而行,查看桥面是否开裂、支座是否变形、护栏是否松动。虽然这些工作非常重要,但也存在现实限制。
第一,巡查人员无法全天守在桥边。
桥梁的损伤有时是瞬间发生的。比如凌晨时段的车辆荷载,可能影响支座或梁体的稳定性,如果不及时发现、处理,后续车辆再带来累计影响,风险就悄然放大。
第二,一个人无法同时关注每一座桥的健康变化。
桥梁的数量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复杂,每一座桥都需要悉心的照料,但巡检人员的精力、时间和任务完成量有限。以人工为主的管理模式想要做到实时、全面和高频很困难。
第三,肉眼能力有限,内部结构损伤无法及时识别。
有些裂缝刚刚出现的时候可能只有头发丝那么细,但肉眼很难精准分辨。结构内力变化、关键构件的受力异常,更是无法用肉眼观测的手段感知。

二、懂桥梁的监测系统有多重要
基于人工的局限,可能会选择高清摄像头、无人机航拍等手段弥补。这些设备确实能带来更多画面、更多数据,但说到底,图像只能告诉我们看得见的部分,而桥梁内部的损伤又该如何感知呢?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能够对桥梁进行“全身检查”,把桥梁的运行状态数字化。
桥梁的倾角、裂缝宽度、索力变化、关键节点位移、梁体沉降、加速度响应、结构应变等指标,可以被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一一记录下来。这套系统 24 小时不停运作,记录每天、每小时、每一次结构的细微变化。它不像人工巡查那样受天气、时间、人员限制;也不像单一摄像头那样受制于图像信息的局限。而是将桥梁的全貌以数字形式记录下来并呈现在平台之上,读懂桥梁本身的“求救”信号,确保任何问题能被更早、更准地发现。
尽管桥梁会老,但是安全常在。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守护让管理模式走向提前预警、主动守护,让每一个穿行其上的人走得更稳、更舒心。
相关阅读:
工信部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 B1.B2-2021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