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塌方源于哪些因素?隧道监测系统能否实现主动式防控?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近十年来我国隧道长度不断攀升,其中新增运营隧道超过3.88万公里,在世界上属于隧道数量最多、建设规模最大的国家。但面对隧道运营中最常见、风险最高的事故之一——隧道塌方,这也意味着监测的难度也在不断提高。而想要实现主动式的防控,不仅需要实时的现场数据作为主要依据,也需要及时的预警信号作为响应的基础保障,这又如何实现呢?

一、隧道塌方的诱发因素
1.地质条件
复杂多变的地质构造决定了隧道运行期间的风险等级。若岩体自身强度低、稳定性差,塌方事故发生率比普通地层高3-5倍。
2.水文条件
地下水的存在会增加塌方概率。富水地层中,地下水会软化围岩,导致岩体强度下降,进而引发塌方。同时,地下水的长期渗透还会冲刷围岩裂隙,扩大岩体破碎范围,也为塌方埋下的长久的隐患。
3.监测与管理
无法及时掌握围岩变形、支护结构受力情况,便无法提前预警塌方风险。这可能导致应急预案不完善,对突发塌方事件的处置能力不足,使得塌方风险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隧道本身便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因此从监测层面下功夫,借助WITBEE®万宾科技®隧道安全监测系统实现在线体检和预警,也可以为隧道的运行提供更安全的环境。

二、实现主动式防控
随着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隧道安全监测系统可以对隧道结构进行全天的在线体检。在结构健康监测方面,它覆盖针对隧道拱顶下沉和净空水平收敛、隧道上方地表沉降、隧底隆起、纵向位移。在环境安全监测方面,它覆盖温度与湿度、氧气浓度与有害气体浓度、路面积水等。这些参数数据的实时更新,是监管部门实现主动式防控的基础依据。
当隧道运营过程中出现拱顶下沉、地表沉降、路面积水等危险征兆时,如果正处于夜间、节假日、非工作时间,无法依靠巡检人员进行上报。但隧道安全监测系统能够在第一时间收集这些异常信号,实现更为主动的预警,确保各方值班人员在第一时间获知现场情况,为进行风险评估、选择防灾预案提供科学依据,使隧道实现智慧化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隧道安全监测系统的优势便在于实时性、精确性和高效性,为每一座隧道的安全运营带来更安心的底气。
相关阅读:
工信部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 B1.B2-2021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