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水到“智”水,助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
生态环境部等 7 个部门联合印发的《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 年)》,明确了到 2027 年美丽河湖建成率达到 40% 左右、2030 年取得明显成效、2035 年基本建成的阶段性目标。在这一进程中,从 “治” 水到 “智” 水的转型,为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注入科技动能,推动人水和谐的生态愿景落地生根。

WITBEE®万宾科技®水环境综合治理监测系统以实时感知、智能预警等功能,帮助监管单位实现从表象到本质、从末端到源头、从粗放到精细的监管模式转变,抓住“岸上”这个根本,从而解决“水里”的隐患。
一、找准“病灶”
河湖治理的第一步是“查”。没有“查”清晰,就没有“治”的方向。水环境综合治理监测系统以传感网络、数据中枢和智能算法为核心,将偶发性排查转变为全天候监测,让河湖有了“实时感知”的能力。它借助在重点断面、排污口、水文节点布设的监测设备,可以实时采集水位、流量、水质等关键数据,形成全流域可视化数据图。
这些数据通过无线传输汇入平台后,可以实时呈现水体变化曲线与异常问题,让过去隐匿的水质波动、污染峰值与排口异常得以快速显现,提高了河湖问题识别的时效性与精准度。这也意味着治理的靶向性、科学性不断提升,为问题溯源和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数据溯源
如果说“查”让问题显形,那么“溯”则是让问题回到起点。河湖治理的重点不仅在于“看见污染”,也在于理解污染的来源。尤其在多源污染交织的流域中,溯源像是在迷雾中找针。水环境综合治理监测系统通过整合水质、水量、流速、气象等多源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与算法建模,对污染的进行反向溯源,从而在极短时间内锁定污染来源。
过去人工调查需要数日乃至数周,如今系统可在数小时内完成初步定位。这种自动、精准的溯源方式,有助于提高环保部门执法与应急效率,不仅使工作人员及时了解污染在哪里、为什么出现,还可以实现更为精准的“治疗”。可以说,数据溯源不仅是科技手段的进步,更让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的“档案”,每一次污染都有迹可循,从而促进河湖治理走向科学化、系统化。
从查源到治本,从数据到决策,水环境综合治理监测系统以其全过程、实时化的监测预警能力,为实现人水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贡献力量。
相关阅读:
工信部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 B1.B2-2021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