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加速:84万公里地下管网改造,筑牢城市生命线
城市更新,作为“十四五”收官阶段的核心城市建设任务,正以地下管网改造为突破口构建城市安全新屏障。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住建部部长倪虹就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更新改造供水、燃气、供热等地下管网84万公里。”较此前60万公里的目标大幅提升,凸显国家对城市“生命线”工程的战略加码。这一政策转向的背后,是城市发展阶段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提质”的根本性转变——正如国家发改委2024年提出的,我国已进入“增量建设与存量更新并重”的新周期,地下管网等“里子工程”的优先级被提升至新高度。

一、政策引导:资金持续向地下系统汇聚
近两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增发国债及特别国债等资金渠道明显向城市更新领域倾斜。据国家发改委统计,2023至2024年间,已安排资金超过4700亿元,重点用于城市燃气、排水等地下管网改造,以及城镇老旧小区配套基础设施更新。
2025年,政策力度不减,方向更为聚焦:
优先保障在建及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推动资金尽快转化为实物工作量;
着力解决燃气管网老化、城市内涝、供水管网漏损等民生痛点;
将具备一定收益能力的更新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畴;
积极推广PPP新机制,并鼓励通过基础设施REITs等工具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这些举措表明,城市更新已从地方零敲碎打的修补工程,升级为由中央统筹引导、资金多元保障、制度系统推进的综合性建设体系。

二、聚焦“三大管网”,筑牢城市生命线
根据倪虹部长的介绍,本轮城市更新的重点集中在承担城市基础运行功能的“生命线”系统,主要包括:
供水管网:着力推进老旧管道更换,降低漏损率,并融合智慧水务技术提升管理效率;
燃气管网:加快隐患排查与管网更新,推广使用更安全的管材与接口技术;
供热管网:推动节能改造,减少热力损失,并逐步实现智能调控与按需配送。
此外,排水防涝设施、电力通信管线等配套系统也同步纳入改造提升范围,力求形成完整可靠的地下基础设施网络。住建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已完成各类地下管道改造逾10万公里,2024年仍将维持相近建设规模。

三、强化监测系统,为城市生命线装上“智慧芯”
随着地下管网更新工程的深入推进,仅依靠物理改造已难以满足现代化城市安全运行的需求。构建覆盖全面、响应及时的地下管网监测体系,成为提升城市生命线韧性的关键举措。
当前,多个城市已在燃气、供水、排水等关键管网节点部署智能传感器,实时采集压力、流量、渗漏、腐蚀等数据,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建筑信息模型(BIM),形成管网“一张图”数字化管理。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系统能够实现对管网运行状态的动态评估、风险预警与智能调度。
例如,部分试点城市正在搭建“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监测平台”,整合燃气爆炸、路面塌陷、城市内涝等多类风险源的实时感知信息,构建起从源头到末端的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这类平台不仅提升了地下管网事故的预警能力,也极大增强了城市在极端天气与突发事件中的快速响应与恢复能力。
可以预见,在政策支持与技术演进的双重推动下,以“改造+监测”为双轮驱动的城市地下生命线建设模式将加速普及。未来的城市更新,不仅要做强“地下的基础”,更要织密“云端的网络”,让城市在看不见的地方,也能实现可知、可感、可控的智慧化运行,真正筑牢安全发展的根基。
相关阅读:
工信部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 B1.B2-2021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