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结构诊断器为建筑全天候“问诊”
建筑是会"呼吸"的有机体。车辆驶过桥梁引起的加速度变化,温度变化导致的隧道结构变化,甚至日常施工产生的危房共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动态,却是建筑健康状态的晴雨表。如今,它们在WITBEE®万宾科技®智能结构诊断器EN300-G的全天候守护中,更添一份安心与从容。
一、全天候问诊
如果说人工巡检相当于给各个建筑结构做季度或者年度体检,那么智能结构诊断器的工作变相当于为其进行全天候的问诊。因为建筑结构的变化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就像人体的生命活动从未停歇,因此更需要24小时的贴心呵护。它创新性地集成了十项监测指标,从位移、沉降到人体舒适度,实现了从静态鉴定到动态监测的完美转变。
当外部荷载导致桥梁支座出现位移,高温高湿影响隧道结构稳定性,又或是周边大型施工设施引发老旧房屋振动,它不会等到这些危害扩大才发出信号,而是通过内置的智能算法,将实时监测数据进行快速分析与比对,在危险刚出现时就发出预警。有它在,既不需要人工频繁巡检,也不需要复杂繁琐的信息上报流程。这种没有“时差”的全天候监测预警服务,让建筑在应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影响时,可以完成自我体检和求救。
二、实现多维度、全覆盖守护
智能结构诊断器同时监测位移、沉降、倾斜、加速度、振幅、频率、地震烈度、动态平衡、人体舒适度以及结构温湿度等多项指标,在全天候监测的基础之上,还可以实现多维度、全覆盖的守护。
通过这些多维数据,建筑管理者可以看到建筑结构在时间维度上的“脉搏”:桥梁在夜间车流高峰后是否出现大幅度振动?古建筑在温湿度变化中是否存在裂缝延伸现象?堤坝在连续降雨后是否出现倾斜?如此一来,它们都能像人体一样被实时监测,背后的危险也不再潜伏于看不见的角落。与城市生命线基础设施相对应的负责部门,可以依托精准、及时的科学数据,实现主动警戒、维护等,保护好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当建筑监管与现代科技相融合,一张覆盖城市建筑的智能感知网络也悄然展开。城市因数据而智慧,建筑也因智能结构诊断器的监测而安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