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结构健康监测系统:为历史古建提供数字化守护
历史建筑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其保护工作关乎文明传承与城市记忆。近年来,在城镇化加速与极端天气频发的双重压力下,历史建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数据显示,76.7%的古建筑存在不同程度的结构损伤,其中因维护缺失导致的木质构件腐朽率高达43%,而自然灾害造成的年损毁率较十年前上升了28%。
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持续强调着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缮。今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持续开展历史城区老建筑活化利用,《山东青岛老城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的正式印发,也标志着青岛老城区的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迈入了新的阶段。除了政策的支持之外,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历史建筑的监测和养护工作提供着更多的帮助。其中建筑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参与成为守护历史建筑的重要技术手段。
一、数字化守护:建筑结构监测的技术革新
WITBEE®万宾科技®古建筑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是综合运用传感器技术、信号传输与处理技术、数据分析与智能算法等,对建筑结构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和评估的系统。它就像为历史建筑安装了一套 “智能体检设备”,通过在建筑关键部位布置各类传感器实时采集建筑结构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响应数据,感知着建筑结构的每一个细微变化,判断建筑结构是否处于正常的运营状态之下。
系统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和科学的模型算法,对采集到的建筑数据进行深度解析与运算。当其监测到建筑某部位的变形量、应力值等关键指标超出预先设定的安全阈值,系统会在瞬间触发预警机制并自动向管理者发送精准的预警信息,为管理者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生命线保护措施提供有力的依据。
二、预防性保护:从被动维修到智慧养护
传统"病发就医"式的维护模式正在被颠覆,古建筑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投入使用革新了历史建筑养护模式,以自动化监测全面替代传统人工巡检的诸多局限。这个系统长期积累的海量监测数据,为监管单位提供了制定科学合理养护计划的坚实基础。监管单位借助这些数据深入洞察建筑结构在不同季节、不同环境因素影响下的变化规律,进而提前规划养护工作的时间节点、具体内容以及重点关注区域。比如在雨季来临前,对建筑的屋顶、墙体等易渗漏部位进行预防性检查与维护;在大风季节前夕,针对建筑的外立面装饰、门窗等防风薄弱环节开展评估与加固。
古建筑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强大的数据整合与实时共享功能也是一大亮点。它能够将各类监测数据进行有机整合,并通过先进的5G/4G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文物保护单位借此可与其他相关部门、科研机构以及建筑维护企业建立紧密的数据交互机制。各方基于这些共享数据共同开展深入研究与广泛讨论,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历史建筑养护体系。
古建筑结构健康监测系统与智慧城市建设深度融合,为历史建筑的保护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手段,让历史建筑将得到更好的保护、文化价值得到更好的延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