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从“治未病”到“智能化”的治理转型
一、现状与挑战:城市生命线的安全困境
城市生命线作为维系城市运行的“神经”与“血管”,涵盖供水、排水、燃气、桥梁、隧道、综合管廊等核心设施,其安全性与韧性直接关系民生福祉与城市发展。然而,当前我国城市生命线正面临多重挑战:
| 基础设施老化与超负荷运行
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城市地下管线总长超290万公里,桥梁总数超100万座,但大量设施服役超过20年,进入性能衰减期,材料老化、腐蚀等问题加剧风险。例如,2019—2021年地下管线破坏事故年均增长率达97.89%,路面塌陷事故年均增长80.93%。
| 人为破坏与监管短板
据统计,七成城市生命线事故由第三方施工、自然因素或人为破坏引发,如湖北十堰燃气爆炸事故因人工巡检疏漏导致未及时发现泄漏。传统人工巡检模式难以应对复杂的地下管网与桥梁结构监测需求。
| 风险耦合与应急滞后
城市生命线系统具有高度关联性,单一设施故障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例如,燃气管网泄漏可能触发爆炸,排水管网堵塞加剧内涝风险,而传统“事后处置”模式难以实现风险前置防控。
二、政策驱动:从顶层设计到地方实践
近年来,国家层面密集出台政策,推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国家级政策框架
2020年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公路桥梁安全耐久水平的意见》,明确到2025年特殊桥梁监测系统全面覆盖
2024年住建部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统筹部署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要求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地方实践与创新
河南省成立省长任组长的专项领导小组,设立1.35亿元奖补资金,搭建省级监测平台,聚焦“三高”(高风险、高敏感、高后果)区域布设物联感知设备,形成燃气、排水等领域的“监测一张网”。
北京市深化城市韧性提升行动,推进“一网统管”平台建设,整合网格化、热线与执法数据,实时感知城市运行状态。
上海市通过“一网统管”升级智能交通系统,完善数字体征系统,2025年计划新增50项城市治理AI应用场景。
三、技术突破:从“人防”到“技防”的智能升级
数字化技术正在重塑城市生命线管理模式,形成“感知-分析-预警-处置”全链条闭环:
| 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
遥感与无人机:通过卫星毫米级沉降监测与无人机激光雷达扫描,识别桥梁结构病害、地下管网泄漏等隐患,绘制风险四色图。
物联网传感器:在关键节点部署城市生命线智能检测仪器,实时采集数据并通过5G传输至监测平台。
| 大数据与AI驱动的预警体系
基于多源数据构建预测模型,如桥梁安全监测采用BP神经网络分析挠度与振动数据,燃气管网通过浓度阈值动态预警泄漏风险。
部分城市试点“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实现燃气爆炸、内涝等场景的实时研判与多部门联动处置。
| “技防+人防”协同治理
建立企业、行业部门、政府三级闭环处置机制:企业处理常规预警,复杂事件上报至省级平台统筹应急响应。
四、结语
城市生命线是城市的“生命线”,是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的重要支撑。面对当前的挑战,我们需要从基础设施改造、智能化监测、综合管廊建设、防灾减灾体系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城市生命线的韧性。同时,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构建安全、智能、可持续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为城市居民创造更加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