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部门联合印发《 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如何通过智慧化实现水体治理
近日,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林草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 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到2027年,美丽乡村整县建成比例达到40%;到2035年,美丽乡村基本建成。为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实施方案》提出了4项重点任务、18项重要举措。
其中包括: 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基本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和较大面积劣 V 类水体。
在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智慧化建设是关键驱动力。
搭建智慧监测网络:在农村各个生活污水排放集中点以及污水处理设施处,部署高精度的水质传感器与流量监测设备。这些传感器可实时采集污水的化学需氧量(COD)、氨氮含量、总磷总氮等关键指标数据,并借助物联网技术,将数据以无线传输的方式,即时反馈至统一的智慧污水管理平台。通过该平台,相关部门能够对农村生活污水的产生量、水质变化趋势进行 24 小时不间断的动态监测,精准掌握污水排放情况,为后续治理策略的制定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
引入智能处理设备:为了提升治理效率,引入智能化的污水处理设备。这类设备具备自动化运行与智能调控功能,可依据污水的水质、水量变化,自动调整处理工艺参数。例如,当检测到污水中有机物含量升高时,设备能自动增加曝气量,强化生物处理效果;而在污水量较小时,则自动降低能耗,实现节能运行。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污水产生规律进行深度挖掘,从而提前预判污水治理需求,合理安排设备维护与升级计划,保障污水处理设施的稳定高效运行。
在基本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和较大面积劣 V 类水体的任务中,智慧化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全方位监测:利用卫星遥感与无人机航拍技术,对农村水体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监测。通过分析遥感影像和航拍图片,快速识别出黑臭水体和劣 V 类水体的分布范围、面积变化等信息,为治理工作提供准确的空间数据。此外,结合地面水质监测站点的数据,建立水体水质动态变化模型,实时预测水体污染扩散趋势,以便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防止污染范围进一步扩大。
智能治理手段:在治理过程中,借助智能清淤设备与生态修复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智能清淤设备配备有先进的定位与传感系统,能够精准定位河底淤泥堆积区域,并根据淤泥厚度和成分,自动调整清淤深度和力度,确保清淤工作高效、彻底。同时,利用智能化的生态修复手段,如投放智能控藻设备,通过监测水体的光照、温度、营养盐等环境参数,自动调节设备运行状态,抑制藻类过度繁殖,改善水体生态环境。
为保障智慧化建设成果的长效维持,建立智慧化的监督管理体系至关重要。通过搭建公众参与平台,鼓励村民利用手机 APP 等方式,实时上报身边的污水排放异常和水体污染问题。相关部门在收到信息后,能够迅速响应,及时核实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公众,形成全民参与、共同监督的良好治理氛围。同时,利用区块链技术,对智慧化治理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共享,确保数据的真实性、不可篡改,为责任追溯和绩效考核提供有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