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实施方案 | 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意见要求,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合,以信息平台建设为牵引,以智能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智慧应用场景为依托,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构建智能高效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持续提升城市设施韧性、管理韧性、空间韧性,推动城市安全发展。
▲ 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
主要目标
到2027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形成可复制的经验;
到2030年,显著提升城市安全韧性,建成一批高水平韧性城市。
重点任务与实施方案
(一)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
聚焦供水、排水、供电、燃气、热力、综合管廊等市政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与智能化管理,推动新建与老旧设施智能化改造,实现实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保障安全运行。构建地下管网“一张图”体系,实现智慧管控。加强燃气、供水、桥梁等设施的安全管理。统筹防洪排涝,健全城区易涝点与周边江河湖海、水库等应急洪涝联排联调机制。
▲ 5G赋能城市生命线应用场景
▎排水管网安全监测专项
针对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城市易涝点、河道、湖库布设感知设备,实现城市排水系统流量、水位、水质等状态实时感知和监测,通过安装多功能气象站并接入气象卫星、雷达的气象预报数据,实现降雨实时监测,完善排水防涝感知网络建设。
▲ 智慧排水系统架构图
▎供水管网安全监测专项
针对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厂、二次供水设施、供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等,通过流量、压力、漏失声波、水质及视频监控等在线监测手段,实现城市供水运行工况和水质状况的实时感知,提升城市供水系统稳定运行和水质安全保障能力。
▲ 供水管网监测系统架构图
▎燃气管网安全监测专项
针对燃气管网的压力、流量、相邻地下空间内甲烷气体浓度、场站内浓度的可燃气体浓度等指标进行监测。对高风险区域或场所,应加强感知设备布设,实现城市燃气安全监测感知网络全覆盖。
▲ 燃气管网监测系统架构图
▎热力管网安全监测专项
热力安全监测对象主要为城市热力管网以及热力管网地下相邻介质等。监测热力管网压力、流量、温度、地下相邻介质温度等运行数据,在热力管网下方或周边的土壤中监测电导率变化,降低热力管网泄漏、爆管、水击等运行风险,保障热力管网安全运行。
▲ 热力管网监测系统架构图
▎综合管廊安全监测专项
针对管廊本体结构、入廊管网、廊内环境、附属设施,实现对管廊廊体应力、沉降、倾角和振动,廊内温度、湿度、积水、可燃、氧气和有毒气体浓度,附属设施运行状态,入廊供水管网压力、流量、漏水声波,入廊燃气管网可燃气体浓度、温度,入廊排水管网压力,流量、有毒气体浓度、可燃气体浓度和温度,入廊热力管网温度、压力、流量等进行监测。
▲ 综合管廊监测系统架构图
▎河湖安全监测专项
针对河流、湖泊、水库、入河排口的水位、流量和水质监测,调蓄设施、截流设施的水位,排涝泵站、水闸的设施运行工况,河流沿岸桥梁、房屋、防洪堤坝的结构健康监测,沿岸的涵洞、隧道等低洼点积水监测,以及河湖区域气象环境变化情况。
▲ 河湖安全监测系统架构图
(二)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
建设城市道路、建筑、公共设施融合感知体系,加速5G、车联网等前沿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的深度融合,提升车路协同能力,满足智能交通发展需求。
▎桥梁安全监测专项
针对桥梁结构、外部荷载和气象环境。其中桥梁结构监测:位移、沉降、倾角、裂缝宽度、索力、加速度(整体,构件)、应变、挠度、支座反力,通过振动监测模态分析桥梁的自振频率和模态形状,评估桥梁的整体结构性能;外部荷载监测:交通流量、车辆荷载、车船撞击(加速度)、地震荷载(三向加速度)、视频监控;气象环境监测:温度、湿度、风速、风向、风压、降雨量、能见度、遥感桥面状态,以及河床水位、流速变化等。
▲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架构图
▎隧道安全监测专项
针对隧道的结构变形监测:净空变化(拱顶下沉和净空水平收敛)、地表沉降(隧道上方地表沉降)、隧底隆起、纵向位移。环境监测:温度与湿度、氧气浓度与有害气体浓度、照明度、路面积水。排水设施运行工况监测:监测隧道内的排水沟水位、排水泵启停等排水设施的运行工况。
▲ 隧道安全监测系统架构图
▎边坡安全监测专项
边坡监测主要包括表面位移监测、地表裂缝、深部位移、土壤含水率、地表崩塌、渗透压力、挡土墙压力、降雨量、环境温湿度、风速风向等几大关键指标实时监测,及时发现边坡的异常变化,预警可能的地质灾害风险。
▲ 边坡安全监测系统架构图
▎道路安全监测专项
针对路面沉降、道路积水、井盖安全等关键指标进行监测,道路沉降监测:包括裂缝、变形、沉降等,以判断是否存在下沉现象;道路积水监测:包括路面积水水位、降雨量等气象环境;井盖安全监测:井盖倾斜、移动、井下水位、健康危险度等。
▲ 道路安全监测系统架构图
(三)提升房屋建筑管理智慧化水平
建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全面动态掌握房屋建筑安全隐患底数,形成数字档案。强化数据共享与更新,建立健全城市房屋建筑综合管理平台。健全隐患消除机制,提高建筑抗震、防雷、防火性能,遏制安全事故。
▎建筑安全监测专项
针对建筑的沉降、水平位移、倾斜、裂缝、振动等,环境安全风险监测风速风向、温湿度、降雨量和地震烈度等,建筑和地基基础沉降和水平位移,主体结构倾斜,对因沉降导致的斜裂缝或主体承重构件上的结构性裂缝,主要承重构件的内力分布变化。
AIoT开放平台可选模型分析服务:固有频率(材料强度退化、结构局部损坏和共振风险系数)、模态阻尼比(支座老化或损坏风险系数)、振幅(抓拍联动)、索力(拉索损伤诊断)等。
▲ 建筑安全监测系统结构图
此外,意见还提出搭建完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对城市运行管理服务状况的实时监测、动态分析等,推进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一网统管”,提高城市管理效能。
此意见出台将对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生深远影响,通过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将有效提升城市应对灾害和风险的能力,提高城市运行的安全性和效率。同时,这也将促进城市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为居民创造更加安全、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